棱镜美国历史观察*
Table of Contents
使用人物
1. 介绍
第一部分:开国定体问 第二部分:发展超越篇
视频值得留意的观点,而我每次看完几乎就忘记了在这里记录一下。
在中写道:本频道关注美国如何取代英国的历史
美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的栏目专注回顾美国如何成功取代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秩序的中心。这个过程中美国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美国打扮成白璧无瑕的偶像。否则,你喜欢的就不是真实的美国,而是自己脑补出来的桃花源。
而学生对老师最大的敬意不是崇拜,而是理解它,然后超越它。
1.1. 比较满意的部分
里根分析; 克林顿时代LGBT兴起
总统
1.2. 内卷
此文极佳,值得再次分析消化
总结:我们是一个在一个封闭疆域上
借从西游记解读开篇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看不得的就是悟空因为紧箍咒疼得在地上打滚。每次看到这里,眼泪就止不住地跟着叭叭地流,比看到猴哥跟妖怪打架打输了还难受。
因为我知道论打架猴哥是不会输的,后面总会想办法赢回来。但紧箍咒就不一样了。它是专门用来克制悟空的,而且每次念经的还都是自己人,不是师傅就是观音菩萨。
妖怪骂我们,打我们,那是人家应该应份的。我们想办法骂回去,打回去就行了。但自己人念经咒自己,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恶与善到底分不分明
这些说法背后的套路其实也都一样:
第一,那些道德上的说法都是表面文章,是上层社会用来控制思想,垄断资源的借口。
第二,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取得成功,脸皮厚的同时还要保持体面,学会察言观色;心要黑的同时还要表现得道德高尚,占领舆论高地。
总是强调一种
中国历史的发展利益变化:
历朝历代对中央政府有威胁的地方利益集团,逐渐从 秦朝和汉朝早期的王族, 转变成汉朝中后期至唐朝的豪族门阀, 再到宋朝以后的“地主-官僚集团”。
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历代王朝的中央政府来说,不断膨胀的地方利益集团始终是政权的最大威胁。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权力逻辑也一直是围绕着这种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展开。某种程度上,整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皇权以及各种地方利益集团在这片大陆不断斗争,不断内卷的历史。这种根深蒂固的内卷文化,才是束缚中国人精神的紧箍咒。
古代一直在研究但我们一直在循环之中
但是,无论如何批判得如何深刻,讽刺得如何辛辣,吴承恩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在书中想出解决办法。那个敢闯敢干,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再也不会回来了,而是变成了懂规矩、知进退的佛。悟空头上的那个紧箍咒也并没有消失,而是化成了更加难以摘下的、无形的枷锁。
吴承恩救不了孙悟空。但希望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悟空不仅仅是吴承恩一个人的。当齐天大圣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进入了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世界,所有中国人就有了重新塑造它的权力。
可是,西方文明的发现却给人一种翻天覆地感觉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没能走向远海呢?
就海洋利益上
而这种条件在明朝是不满足的。大海盗汪直要求明朝中央政府开放海禁,实际上是在削弱朝廷对铸币权的控制。朝廷也绝不愿意看到一个民间私人武装集团掌控白银的流入通道。
而只要中央政府和民间的利益集团始终在为怎么分蛋糕而争执,双方就始终是零和博弈。中央也因此绝不会坐视甚至主动扶持民间的利益集团不断壮大。而一旦中央丧失对民间利益集团的控制力,整个王朝就有被颠覆的风险。
中国上千年的王朝更迭历史证明,只想着如何解决分蛋糕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无数能人贤士,都想要通过重新分配蛋糕,来延续王朝的生命。但是,王安石、张居正等那些主持变法的人物最终下场都十分悲惨。
可以说,我们这个文明在如何分蛋糕上已经探索了上千年。结果就是形成了无比内卷的文化。就连从外面取来的佛经,都被我们改造成了用来内卷的思想工具。要想把紧箍咒从我们头上取下来,就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否则什么经书都不管用。
如今,很多人都在强调要学习西方,但重点是我们究竟要学习西方什么。
需要看到,在欧洲,分蛋糕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西方从近代以来开始超越东方,主要表现在成功进行了对外扩张,将蛋糕做大。在分蛋糕方面,欧洲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杰出的经验。
即使把视角切回现在,如今欧美国家生活水平高,福利好,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分配做的好,而是靠着几百年的资本积累和科技沉淀,以及在世界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获得了超额的利润。
如果你对这个观点表示怀疑,一个很好的判断方法是,看一看当这些超额利润消失了,而制度还是原来的制度,欧美国家的百姓是否还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自由国家,会不会抱怨分配的不公。最近欧洲爆发的各种抗议潮,农民开着拖拉机攻占了柏林和巴黎,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西方如何将蛋糕做大的方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西方的中央政府和民间的利益集团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以从民间利益集团的壮大中获得更多收益,民间利益集团可以在国家力量的庇护下成长得更加茁壮。
正如那些习惯称赞美国强大的人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有谁侵犯了美国人或者美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总统就会拿起电话,询问最近的航母在哪里。
而要想构建这样一种关系,关键是要从内卷走向外卷,向外寻找增量。就像18世纪的英国政客,他们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当国内出现问题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拿起世界地图,看一看哪里可以为大英帝国的荣耀再做出一份贡献。
或者像如今的美国,当底层白人明显是由于国内分配问题产生不满时,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优化国内的分配,而是“这都是其他国家的错”,应该向它们发起贸易战,逼迫这些国家把产业转移到美国。
优先通过在外部寻找增量,来解决内部问题,这便是海洋型文明的典型思维。有了增量,才能让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目标一致地向外卷,而不是在看不到尽头的内卷中自我损耗,最终垮掉。
这种思维才是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的,而不是再从西方抄一套经书,又把它变成用来反思和内斗的工具,在我们本已沉重的脑袋上再加上一道紧箍咒。
当然,西方的这套做法也有它的弊端。但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种极度缺少这种外卷思维。我们必须先恶补,再进行改造。
现在有很多人虽然嘴上说着要向西方学习,但骨子里还是旧时代封建王朝的士大夫。
在他们心目中,分蛋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们分蛋糕问题做好了,人民和谐,生活幸福。其他国家就会自动效法我们。中国就会自然而然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这实际上还是古代“内圣外王”那一套理论。它要求我们先做一个圣人,那么天下万邦就会自动归化。
姑且不论有没有完美的分蛋糕方法,以及怎么把人均1万美元分成人均10万美元。“内圣外王”的这套说法实际上既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史实。
制度并不最主要的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另一场“西天取经”。我们取到的既有可以改造我们文明的真经,也有经过精心包装的陷阱。 这部经书既可能为我们打开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也有可能变成让我们不断反思,继续内耗的又一个紧箍咒。
当我们的汽车,5G通讯,大飞机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时候,这场旅程才刚刚走到一半。各路妖怪则叫嚷着要吃掉我们的血肉。有的人就像唐僧,说让他们吃吧,这是求取真经的代价;也有人相当八戒,天天嚷嚷着分行李,却不知这场游戏一旦进入就没有退路。
(这一段比喻真太妙了)
改变——我们重新取得属于自己的地位不再受到欺压。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1.3. 政治衰败
总结: 美国政治发生在冷战的改变,一种恶性发展的趋势。 举罗马案例 当下美国也在发生社会隔离,普通民众的价值变成的单纯的选票。 分析为什么精英在新体制下封闭(制造业流失)
分析视角是精英阶层的产生和封闭化
文章结构: 总起,说明潜在的变化在发生;
一个政权的覆灭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土崩,像亚历山大帝国那样顷刻之间坍塌,让人猝不及防;另一种是瓦解,像古罗马一样经历较为漫长的衰败过程。
1991年12月8日,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克里姆林宫一夜之间变换了旗帜,但很少人注意到美国同时也开启了漫长的政治衰败过程。
列举:严谨大气科学;美苏对比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政治实践,本质上都可以归于一个问题:管理这个国家的精英是如何产生的。同时,一个国家的政治衰败,也几乎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精英阶层的过度自我繁殖。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美的政治制度 ,因为即使是同一套制度,精英阶层的运作和繁殖方式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然而,正如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在战争胜利后,通过奴隶劳工生产出了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冲垮了自耕农经济,美国的资本家在冷战胜利后,利用全世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生产出了大量廉价的工业品,冲垮了本土的工业体系。
现代制造业拥有很长的生产链条,能够天然地为平民阶层提供一条相对平滑的上升曲线: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掌握了某种专业知识的技术工,接受过系统理工训练的工程师,再到负责企业决策的中、高层管理等等。
但是,在金融、高科技等行业,类似的上升阶梯要陡峭并且稀少得多。当通向上层的机会变得非常稀缺,精英的子女本身又会消化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的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
这种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上的不对称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美国政治出现合法性危机。
用精英阶层的话来说就是民粹主义的兴起,即民众开始变得愚蠢、狂热、失去理性,容易被一个有煽动性的强权人物利用。
然而,这种对民粹主义的指责不仅虚伪,更加无耻,因为当民众仍然保持着理性,仍然愿意倾听和沟通的时候,这些精英阶层正忙于从民众手中捞走最后一枚硬币。
这样的人没有任何立场和资格,埋怨和指责“民粹”。甚至,就连“民粹主义”这个词也不过是精英阶层用来为自己的贪婪推卸责任而发明出来的术语。
2. 威尔逊
事件总结: 成立国际联盟失败
欧洲各国,尤其是作为会议主导者的英国和法国,在谈判中最关心的仍然是具体的利益交换,以及战后各国的“力量平衡”。
经过了百年争斗的欧洲老狐狸们明白,所谓的“原则”仅仅是为争取利益作掩护的一种工具,道德标准更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意定义的说辞。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英、法等欧洲列强和它们的殖民地各自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强大到可以制定一套通行的世界准则,导致列强之间只能通过相互妥协和制衡,维持一套相对稳定的体系。
猜测想说明美国当时并没有足够影响力,即没有实力去左右国际局势,只能提出一些过于美好的愿景,而根本考虑不到实际利益需求。 事实上美国也不了解,也不愿意违背高尚的原则,破坏自己的和谐设想。
3. 哈丁
共和党小政府理念(正好与威尔逊相反),
观点: 政治清明和经济发展无关
黑帮头子艾尔卡彭
摘录评点:
时局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力跟电力革命的深度结合,汽车、电话、电影等各种新式商品层出不穷。美国人不再关心欧洲事务,而是一头扎进了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中,尽情放纵自己的欲望。
…………
1920 年代是美国快速进入现代化的时期。电气化的成果开始大规模地商业化,走进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以福特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公司生产了全世界80%的家用汽车。
从1920到1929年,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从86辆上升到了219辆。作为比较,我国在2022年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25辆,刚刚追平了美国在100年前的记录。
同时,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刺激了美国的公路建设、钢铁、橡胶等行业。为了改善和扩大公路系统,哈丁总统签署了联邦公路法,在建设高速公路系统上花费了上亿美元,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大量资本。美国的公路总里程不断刷新纪录。
各大城市的酒店业也开始繁荣起来,迎接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新增的工作机会,让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美国的城市人口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村。房地产业每一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长。
同时,洗衣机、吸尘机等家用电器将女性从家务活动上解放了出来。都市新女性们不再围着老公和孩子转,而是开始了买买买,或者从事白领工作。
在所有人都在追逐新的商品、新的娱乐时,个人贷款超前消费出现了,并很快成为一种潮流。咆哮时代的美国笼罩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氛围之下。 这十年在德国被称为“黄金二十年代”,在法国叫做“疯狂的岁月”。
/弹幕认为非常像当下/本质上也许是经济大幅度发展,商品变多
这一段经济繁荣期主要得益于各国战后复苏的需求和电力革命带来的科技成果,跟谁在台上以及他们的政策路线关系很小。
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个王朝的盛世往往出现在建立之初。人们经常把这种兴盛归功于朝廷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并把当时在位的统治者称为明君。于是,我们就有了经济繁荣与政治清明会同时出现的感觉。
实际上,王朝建立之初往往百废待兴,地广人稀。全国上下到处是待开垦的耕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这时即使有地主恶霸、贪官污吏,也不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造成重大社会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速度掩盖了社会矛盾。
随着全国的耕地基本被开垦完,人口增长速度却没有停止,全国上下变成了一个存量竞争市场,社会矛盾就会被激化。这时,朝廷再想“无为而治”,恐怕就要变成“无为而乱”了。中央朝廷不得不为了调节社会矛盾提出各种对策。这些对策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变成了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的工具。
王朝初期和末期的治理难度本来就不在一个等级。后人对明君和昏君的评价也很难说有多么客观。把汉文帝、汉景帝放到三国时期,他们未必能做的比汉献帝要好。
现代人看到所谓的“文景之治”,也没必要借着夸“无为而治”来为小政府唱赞歌。要论小政府,以及“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程度,崇祯时期连国家的邮政系统都裁撤了,权力小到征税都征不上来,只能恳求清流士绅们捐款助国,最终仍然逃不掉亡国的命运。
4. 胡佛
意志坚定的 不干预
5. 插曲
金融业自有它们自己遵循的一套逻辑,而且在所有行业中,金融堪称历史惯性最强的一种。
1890年代左右,美国的工业实力就超过了大英帝国;1920年代,美国就拥有了足以与英国相匹敌的海军力量;然而,直到1944年,美元才正式代替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
面对世界秩序的变动,金融业之所以显得如此迟钝和保守,是因为财富有极强的路径依赖和网络效应。
简单来说,由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多了,确定一件商品究竟值多少钱,往往是通过跟其他东西的价值比较后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的价值更稳定,就会被人用来作为价值比较,也就是估值的基础。
英美同时计划
1941年12月14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一周,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就将一名助理哈里·怀特叫到了办公室,要求他就如何从经济上支援盟军以及战后国际货币的安排,拿出一套制度化的方案。
大致同一时间,英国这边也成立了几个高级委员会,讨论如何接收美国的战争援助,以及如何在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中保护英国的利益。最终,英国政府采纳了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方案。
这意味着,当战争结束,哈里·怀特和凯恩斯两人将分别代表美国和英国,就如何规划新世界的金融体系展开正面对决。
6. 罗斯福
二战
冷静的头脑
最后获得了极大的权力
副总统
7. 杜鲁门
权威倒下,重新洗牌
无才华:类似各方势力妥协结果
近乎糊涂的上任——冷战的无知推动
依赖技术官员
8. 艾森豪威尔
冷战实际布局
底线明确
9. 肯尼迪
年轻有为,将要
理解同情苏联
古巴危机
对将军们的不信任
另一种画风
10. 约翰逊
一个娴熟的政客,而不是一个有主张的政治家
不再违逆将军们的策略
越战开始
11. 卡特
好人,基于道德而非原则的悲剧
国务卿
慕尼黑悲剧
12. 尼克松
务实
国际交流
最后巩固基础
13. 里根
发展红利殆尽,重新开发
利用美元地位, 本土被放弃空心化,将他国发展 利用财富
14. 克林顿
新时代
再一次的迷幻
私德
释放消费能力,价值多元化 LGBT
15. 总结
元老院制度
罗马一样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