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Justin( j_q_king@foxmail.com

起笔 Created: 2025-01-08 Wed 22:09 | 凝墨 Modified: 2025-01-08 Wed 22:13

关于知识理论的思考*

本来在梳理[[file:~/org/blog/topic/分析/ComplexCourse.org][复分析选讲]],然后写开头写着写着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学习过程思考一发不可收拾,单列内容如下。
这个想法承接以前许多理解(如[[file:AnIdea2.org][之前一个没申报的计划]]),这次写得更清晰一些

以前我沉迷于概念的意义,比如这个物理定理背后具有深刻含义,反映哲学思考。不过一定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视角,看清对象,那些诠释并不关键,因为我们不需要从数学形式中悟道,具有洞察力的人能以心观象。我现在理解写到纸面的理论,不过都是形式的编织,内容在于定义的选择,伟大之处隐含着被藏起来了,只有主动的探索着才能感受到。 因此,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新对象和关系的过程,这就像(立体)图的结构;人的直觉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判断联系,对象通过定理或者其它形式联系起来(语言也是这样?词-句),还有更基础的创立对象

对象的塑造和关联——这就是理论

学习的时候,我们很难在一开始感受到对于选取的必要(本质可能是塑造新对象的合理性-理指最初对象提出的动机目的),这是需要老师的指引案例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有空缺需要,对象存在使系统更加圆满),或者天才自己探索指定世界,相当于独立摸索道路;过程中我们会困惑关联如何被发现(为什么突然有个定理),如何被确定(证明定理),这些都可以关系到必要性,许多事情的存在往往在被推动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常见有两种:1历史探索推动:最初研究就是想实际中要解决问题,想要联系起来本不相通的对象,证明它就完成了愿望具有意义,这是初学常常因为知识被打碎线性化而无法知道,2写作自然性:这个关系没有应用但是这个性质显然,其它方面可以没有内容了把这个写出来可以丰富内容

教学总是倾向于采取最简单的流程,将知识理论性质上拆分,于是可以分门别类有次序地一一道来 这是理论知识的宏观关系联络视角,并不是理论建立的过程,也常常不符合一个学习探索者自然的微观感知(产生上面所说的各种疑惑,因为这个流程是知识的展示,而不是知识的拓展),后两者时可以统一的,也就是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叙事。当然这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熟知理论的人在传授时往往无法忍受一些原始对象的繁杂粗糙(类比费曼物理课的讲法是首先我们讲最正确的定理形式,而不是定理最开始的样子,慢慢变化)

然而想要非常好地让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新的理论,这又困难,毕竟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他预先有的关系库或多或少会影响它对内容的理解(两方面感受这一点:学过一遍再学第二编能够一下领悟很多新内容;有些课程开始会说让大家忘掉已有的知识经验,开放心态重新接受内容),因此直接顺着宏观展示的方法线性化的流程是折中方案。然而完美的方法就是把知识对象记录下来,开放探索,给各条路竖上知识牌引导,给每个人无需量身而自然定制学习过程。

有交互才有体验,有操作尝试才有判断理解。(对于这种图探索学习想到很多优势)

这同样也是检验理论,进而创新理论找新视角的方法(关系表达清楚之后,可以在整体上看清哪里没考虑到哪里可以继续突破)

本身我上面用文字写这些内容,用对象、知识、联系这些抽象不具体常见的词汇就是在构建描摹我对于学习、知识的理解,不直接说数学。定义、证明就是为了更具有通用性(好比人类发明语言而超越嚎叫殴打来传递更复杂信息),同时理清它们(在关系的网络中看清变化的来龙去脉,比如知识从个人探索视角和建立视角区别进而如何优化改变)